发布日期:2025-01-11 17:06 点击次数:72 |
9月25日上午九时,主论坛“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风险管理”正式启幕。财视中国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杨奕为本次论坛开幕致辞。杨奕指出,尽管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资产证券化市场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特别是绿色ABS和消费金融类ABS等细分领域表现亮眼,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政策和监管条例的推出也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动资产证券化行业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南京报道 “现在正是草莓的上市期,对于高经济价值农产品来说,真的是一天一个价,早一天上市,就能给农户带来更多收入。”苏州睿尔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睿尔思公司”)的工作人员说。
在12月26日开幕的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睿尔思公司展示了一款塑料母粒,用它生产的转光薄膜,在提高棚温、提早作物生育期、增强作物光合作用等方面,比普通大棚薄膜效果更好。
睿尔思公司团队来自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这款塑料母粒应用了科研团队的稀土配合物发光材料科研成果,目前已经商业化。
该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是想为科研成果寻找光伏领域的合作平台。这项成果不仅可用于农业,还能用于生产光伏胶膜助剂。
“实验室的产能满足不了产业化需求,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产业平台。”该工作人员说。
近期,教育部和部分省份密集部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开幕式上说,教育部把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改革任务,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合纵连横”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
展开剩余87%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性难题,科研界和产业界普遍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条“死亡之谷”,即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路径太过漫长。
为了穿越“死亡之谷”,中国正在搭建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性难题
大学里蕴藏着不少具有产业价值的科研“金矿”。
今年9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等机构发布的2024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由2019年的108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054.4亿元。
但科研成果与产业应用之间存在一个“大漏斗”。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1至11月,在完成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点工作的基础上,将可转化资源库中的94万件专利,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45万家企业匹配推送。
但是同期,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只有5.5万次,虽然同比大幅增长19.1%,但转让次数相比于海量存量,规模仍相当有限。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一条“死亡之谷”,用来形容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路径太过漫长和凄凉。
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法拉第,以及将电磁场理论用数学形式表达、预言了电磁波存在的麦克斯韦都是英国人,但英国的产业电气化却落在了德国、美国的后面。
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在应用研究创新方面受到全世界广泛赞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介绍,经过20多年的努力,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给出了一个应用研究创新的硬指标,即每千名研发人员创办公司的数量为0.7—1家。可见,基础研究产业化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具体到我国,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不能转、不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等五大问题。
在12月26日举行的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校长交流活动上,电子科技大学校长胡俊指出,有的高校过分强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加了成果转化的难度和时间成本;有的高校缺乏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估和职称认定;有的高校缺少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经理人,导致猎取、筛选科技信息能力和对潜在市场调研、预测的能力不足。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性难题,但中国不得不找到自己的破解方法。”李泽湘说,“地产、传统制造业等经济增长动力逐步减弱,我们必须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建设
9月14日,全国教育大会闭幕后第三天,教育部、江苏省在北京共同启动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12月26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工作会在南京举行。
工作会上,江苏省省长许昆林介绍,“9月14日签约以来,短短3个多月,区域中心已初步具备了向全国高校提供服务的能力。”
在政策、资金、物理空间上,江苏省推动“三个到位”:政策“到位”上,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资产单列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先使用后付费”改革等系列增量政策;资金“到位”上,创新出台38条金融政策、设立62个金融产品;物理空间“到位”上,已建有省级概念验证中心7个,拥有完整的工艺开发、分析测试、加工检测和模拟验证服务能力。
据介绍,江苏省新设立的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点关注投向领域,南京、苏州分别组建了5亿元规模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天使基金。
南京、苏州两市现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近百个,提供独立载体空间共60多万平方米。未来三年,两市还将分别建设68万、66万平方米的物理空间。
睿尔思公司的项目团队在位于苏州的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的支持下,完成了中试产线的搭建并顺利验收。“研究院提供了场地、资金等各类资源,最终孵化出了睿尔思公司。”上述工作人员说。
从启动建设到现在的百天时间,江苏已与60多所高校进行对接,遴选出近1000项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也在积极推动区域中心筹建工作。
北京市副市长马骏在工作会上介绍,北京市将以海淀、昌平、房山为主要承载区,吸引全国高校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制造与装备等优势产业,做好高质量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广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张国智在工作会上介绍,广东省已经在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广州、深圳、珠海三个城市分期开展建设,首批启动的区域中心聚焦生物医药、新型移动出行、智能海洋工程产业方向。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政策支持。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上发布了一系列部、省、市支持政策。
仅仅在教育部方面,出台的政策就包括支持高校创新科技评价改革,鼓励在研究员等系列中增加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岗位,在工科类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考评因素;深入开展赋予高校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机制,完善尽职免责认定机制;加大对高校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平台建设的支持等。
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
真正穿越“死亡之谷”,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更在于高校、企业、科研人员等创新主体的个体突破。
王博文是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他和几名同学一起,在老师的支持下,针对传统红外光电探测系统成像分辨率低,难以满足远距离弱小目标精准探测的需求开展科研。
“传统的物理成像技术效果受限于光学系统,比如镜头的参数,我们采用了计算成像技术,可以大幅突破传统技术的瓶颈,将成像分辨率提升三倍以上,像素数也能提升一个量级。” 王博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目前,应用这项技术的产品,可在广域视场内,清晰分辨8公里外的车辆与舰船,成像分辨率达亿像素。
王博文团队已经成立了公司。“手机在夜间拍照模式下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都很低,这与红外成像在夜视中的技术瓶颈基本相似,所以我们目前在手机端进行了部署,已经与多家国内手机厂商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王博文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便携式微型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也有望进入日常生活。整个发电系统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与已有小型发电系统相比,这套系统的振动小、噪音低、燃料多元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作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项目团队正在寻求2亿元—2.5亿元规模的融资,以实现6千瓦发电系统的产品化。团队还与国内一家飞行汽车厂商合作,设计一套75千瓦的发电系统,作为其飞行汽车的主动力。
不久前,南京安立格有限公司获得近1亿元A轮融资。安立格公司源于南京大学微界面强化技术团队,其科研成果可以在微米级尺度大幅提高相界面积和分子传质速度,提升化学制造产业的效能。
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离不开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由于该成果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专利众多,如果按照传统固定价格许可给企业使用,高额的许可费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南京大学把科研人员创业企业所需要的专利成果“打包”,以普通许可5年的方式支持孵化企业应用,采取“入门费+提成”的方式收取许可费用。企业初期缴纳少量许可费,其余费用随着企业实际取得收入后再缴。
据介绍,目前安立格公司年营业额近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各方实现共赢。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技术经理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徐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技术经理人专门负责链接外部资源,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人员往往是学术思维,企业往往是产业思维,在进行成果转化时,双方容易出现沟通不畅。这要求技术经理人要具备和企业家、科研人员深度对话的能力,是懂政策、金融、技术、法律、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复合型人才。”徐啸说。
2022年,技术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共42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其中大部分从业者为技术经理人。
下一步如何加速聚集转化高校科技成果?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工作会上指出攀枝花股票配资,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合纵连横”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以平台为支撑、以服务为核心、以政策为保障,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机融合政府政策要素、高校知识要素、企业创新要素、资本资金要素,利用发挥好国内统一大市场,赋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于:广东省